日本的大学院是做学术研究的地方。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因为中国也好,其他国家的大学院也好,也都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现在有很多学生要求专业研究必须要能保证找到好的工作。这一点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有很多技术性的研究是可以跟实际工作直接联系起来的,这方面在理工科表现的很明显。而文科就有很大的出入了,比如研究经济学,可能是用宏观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涉及很多的高等数学的计算和统计,但是这仅仅是在理论层面做一个经济分析。想把这个结果直接应用在工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很多学了企业管理学的人毕业以后,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企业一样,专业的学术研究结果不一定会直接应用于现实。可以说,文科方面的学习研究,大都是培养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对于各种问题的挖掘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今后就是要运用这些能力和素养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工作。
所以,不要把大学院的研究看成是就职培训。学术研究的成果可能不会直接影响工作,但是,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历、方法等等,都会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体现出来。而大多数的公司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专业,更多的是考虑这个人的素养和能力。因此,重视专业研究的附带价值,不盲目的和职业挂钩,才是明智之举。
换言之,如果是职业培训,那么大家都可以去读,就不用参加考试进行选拔了。日本的大学院是有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的,选拔的绝不是想进行职业培训的人,而一定是在某个专业领域里立志做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的专门人才。 而很多赴日读研的学生并不想在某个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只是想在日本的大学院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进行一下提高,既然如此,何必强求?专业绝不是事业成功的唯一要素。
鲁迅当年是学医的,去到日本留学,感悟到拯救人们的精神远比肉体重要,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著名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当年是如愿以偿的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的,但是他根本就没有读完,而是一心不乱的执着于软件的开发,很多人曾为他惋惜。可是他后来创立了微软“Microsoft”, 成为世界首富,不但成就了他个人的梦想,也整整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事太多太多,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学了什么专业,也不在于得了什么文凭。只有善于发掘自身潜力,意志坚定,百折不饶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事实上,人们往往是从实际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完全不是课堂可以交给我们的。换句话说,即便是学习商务的学生,恐怕进入贸易公司还是要从头学起的。书本的知识是一回事,而实际的工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过多的把工作的经验的取得依赖于学校的课堂上学习得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教会你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找到合适的方法。而工作就是要你运用知识不断处理各种问题的一种活动。
希望申请赴日读研的学生都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本科专业,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须知到日本也是处处有竞争,只有用自己的强项去和别人比拼才不会失败。
有的学日语专业的学生非要扔掉日语专业去学经营,尽管想法突出了择业趋向,但其实是过于强调就业的可能性而忘记了自己的强项是什么。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去比拼,又如何能赢呢。
再说一下就职,未来5年或10年,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人能预言。等到学成归国的时候,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岗位更是没人能保证。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又何必一定要预测未来呢。有很多时候,人能从事什么工作,不光是个人的能力的问题,机遇也很重要。比如说,你现在想去日本学日语教育,将来回国当日语老师,可是,很可能到时候你没有当老师的机遇,但是你有当老板的机会,难道你拒绝吗?所以说,趁着青春的好时光,学你想学的,做你想做的,学你应该学的,做你应该做的,在积累沉淀之后,抓住属于你的机遇,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