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读大学院是一种什么体验3?(如何做研究)

阅读

在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学习与研究的区别,并且谈到一些学习的具体方法。

达人日本留学:在日本读大学院是一种什么体验1?(原理篇)

达人日本留学:在日本读大学院是一种什么体验2?(学习篇)


今天我们来说说怎么“做研究”。

一说起搞研究,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小学课本某页插图里,那些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摆弄瓶瓶罐罐,精神抖擞科学家们。但在现实里可没有那么高大上,如果读到博士,你会经常看到某理科男蓬(秃)头垢面地重复着怎么也成功不了的实验,尽快这个实验已经持续一年了。你也可能看到某文科生花了半年时间读完好几百篇论文之后,发现自己的选题根本无法推进。所以有人开玩笑说,PHD=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损伤)。

尽管如此,笔者周围的大学院生们还是一直在乐此不疲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源自大家对于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二是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把前者当成做研究的驱动力。那么怎么才能培养这种驱动力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都需是可以改进的,系统地发现问题并改进,就是做为研究者的最大价值。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会把做研究想成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其实哪怕是在某一领域的某个细节上的改进,也是很大的贡献。

其次,我们应该先确立一个研究目标,比如“找到中日跨文化交流的痛点并进行改善”,“通过调查研究中国女性的职场地位,从而改善职场公平”等等。这样通过方向感的树立,既会对未来感到安心,又可以防止在埋头做研究的时候跑题。

有了驱动力之后,剩下的就是方法问题了。一般来讲,作为研究人员主要有三项工作:做研究,做演讲和发文章。

咱们先说最重要的部分,做研究,因为它是另外两项工作的基础。

a) 文献阅读的注意点。

任何研究都始于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虽然每个学科不一样,但一般来讲研究生(修士)最少读几十篇,博士的话至少两百篇,上不封顶。

在挑选文献时,一定要做到“又专又散”,专是指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要看那些跟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就好,避免跑题;散是指要阅读不同领域或者维度的资料。比如研究跨文化沟通,结果找了一堆世界史的资料看,显然跑题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固定几个关键词,从传播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的文献里查找关于跨文化沟通的文献。

b) 关于处理文献以及发现课题。

这里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是到处挑毛病,而是通过有逻辑的思考事物的起因,构成,结果和影响等,从而找到其本质和规律。顺便说一句,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教育里非常缺乏,也是我们研究人员在将来的学术或者职场上附加价值最高的能力,所以一定要通过训练好好培养。

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会发现对同一个理论或者现象,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流派,那么你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哪些结论?你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依据这么说?

想到这一步我们的研究课题就呼之欲出了。根据经验,一个好的研究突破往往来自不同领域的交叉点,也就是今天很流行的跨界。因为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很多的重大问题都已经被深耕多年,有无数的研究者已经在各自的山头把金矿挖的差不多了,对于新人来讲,机会其实是在交界处。

c) 多交流。

除了自己研究室的老师和同学,你是否会主动跟隔壁老王们多打打招呼?说不定他们研究的课题会让你灵感迸发。另外多参加学会,了解一下你所研究的课题已经进展的何种地步了,切忌闭门造车。

如果大家还有别的问题,欢迎咨询达人留学,祝各位在日本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