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里我们讲了学习与研究的区别,并说明了进入大学院,不应该以学习为目标,而是应掌握研究方法并有所创造。作为一个既能给鸡汤又能给汤勺的小编,我们将谈谈学习和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篇的主题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先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开始学习)
本文来自于达人日本往届同学的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你可能会问,既然大学院是要搞研究,为什么还要介绍学习的方法?
首先,学习是做研究的基础。
其次,自打咱们进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听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可是很多老师和家长从来不会系统的教我们如何有效地学习,而是一上来就像劝酒一样哗啦哗啦给大家灌输知识。
于是大部分中国学生不会学习,只会考试,所以有必要再跟大家讨论一下学习方法。
最后,我们读者里也有一部分高中生和本科生,或者想要学习新技能的社会人士,所以不妨一起再交流一下。
学习不是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的,而是从自己的一个问题开始的。小编曾经在夏威夷大学交换留学过一段时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一堂课或者一场讲座进入提问环节的时候,欧美学生都会有很多问题,而亚洲学生很少提问,恨不得赶紧把头埋到桌子里。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亚洲学生比较害羞,二是大家并没有深入思考刚刚听到的内容,所以没什么可问的。
没有问题意识地看书学习是被动低效的,就像在家吃饭,老妈做什么咱们就得吃什么;而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是主动高效的,就像下馆子,吃什么我们自己说了算。
所以在上课,听讲座,看书之前,别急着开始,先问自己:我想通过这次学习,解决自己的哪些疑惑?
我们中国学生背公式背课文那都是世界一流的,但基本上除了考试,大家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之后能用到生活的哪些地方。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在谈到他的学习方法时,强调“knowing something”和“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能只记概念,而是要理解这个概念,给它们找一个教学出口,以教为学。
那怎么样以教为学呢?来看我们总结的四步法:
第一步:选择一个概念或者知识点。
第二步: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解释它,就像在教授眼前的一位小学生,当然,最好对象是真人,比如小编以前就经常拿母亲练手。通过这一步我们会迫使自己理解概念,并且发现哪些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
其实查理芒格(股神巴菲特最欣赏的人)的“大猩猩理论”也是如此:
一个聪明人进入一个房间,向正在吃香蕉的大猩猩解释他的想法,当那个人出来时,他一定变得更聪明了。
第三步:针对第二步没有说清楚的部分,进行返工,回到原材料上重新学习,并继续第二步。
第四步:总结并精简,用最少最简单的文字完整描述这个概念。
看书≠学习:只看书不思考等于没看,就像吃饭不消化等于没吃一样,何况有的同学连看书都不算,只是喜欢收藏书。这里小编推荐的方法是,对于非虚构类的好书可以尝试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情绪(是自己的,不是作者的),并且能借书就别买书(以便有还书期限的紧迫感),这样以输出倒逼输入。至于怎么写读书笔记,网上有各种帖子,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用行动的勤奋(收藏很多书,“浏览”很多书)掩盖思想(不思考,不动笔)的懒惰。
顺便说一句,多多动笔不但能帮我们整理思路,总结知识,还能减轻对知识无法掌控的焦虑感。
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我们可以把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外包”给信息管理软件,以减轻大脑的负担,把更多资源放在“研究”上。小编推荐:非学术书籍的笔记可以放到EVERNOTE里,学术资料可以用Mendeley保存。
总结一下,我们首先需要提出一个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然后把答案(概念或知识点)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叙述出来,好像在教一个小学生。当我们看到有价值的答案,就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沉淀保存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
上述的几个方法,其实有的同学早就知道了,但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呢,经过多年的认真观察和咨询,我们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懒。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愉快的事情,所以懒得思考,懒得改变,懒得尝试,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呢。
我们之所以懒,不是因为不想做,而是因为感觉要学习的这个东西乍一看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也就说觉得自己学不会。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大家把学习任务掰开揉碎,像王首富那样设定一个个的小目标。
比如写读书笔记,大家会觉得要写一篇文章好麻烦啊。那如果就写一句呢?这似乎可以。如果你能坚持三个月每天写一句,慢慢形成了习惯和自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以上,我们介绍了几种具体的高效学习方法。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将针对大学院的同学,来谈谈怎样行进高效地研究。
如果大家还有别的问题,欢迎咨询达人留学,祝各位在日本生活愉快!